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北京市昌平区在西汉为上谷郡军都县。关于军都县建置的起始,一说为汉武帝元封元年(前140年),[1]一说为汉高祖初年(前206年),[2]两者相去六十六年。地方志称:汉高祖设军都县,唯一的依据是《史记/绛侯周勃世家》里的一段文字。汉高祖初定天下,分封异姓诸王,卢绾为燕王,经略昌平。高祖十一年(前196年),“燕王卢绾反,勃以相国代樊哙将,击下蓟,得绾大将抵、丞相偃﹑守陉、太尉弱﹑御史大夫施,屠浑都。”[3]周勃奉命征讨卢绾,攻陷“浑都”并屠城,一直把卢绾驱赶到长城以外;卢绾走投无路,投降匈奴,尔后又引领匈奴袭扰包括军都在内的上谷郡东部地区。周勃屠“浑都”,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、与昌平有关的历史事件;在古汉语,“军”和“浑”读音相同,“浑都”就是“军都”为不争之事实。然而,对这一段与昌平建置起始有关的记载,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,有学者认为:上述引文不应当断句为“……御史大夫施,屠浑都……”,而应当连读为“御史大夫施屠浑都”,即:“御史大夫”姓“施屠”,名“浑都”。[4]《昌平外志》一书的作者麻兆庆更进一步主张:周勃为人“木强敦厚”,断然不会有屠城暴行。[5]

《史记/绛侯周勃世家》那一段文字的标点分歧,在古籍整理方面,只是对于现有文本的文义解释,而其定论却影响到历史地理学方面一个重要的史实性推论——军都县建置究竟始于何时。反复阅读前引文献,本文作者以为“屠浑都”之说更令人信服:首先,前引文“……击下蓟,得绾大将抵……,屠浑都”,构成了一个连贯关系的复句,“击”、“得”、“屠”三个动词分别表达三个连续的动作——攻击、俘获和屠戮。其次,“浑都”为匈奴名,史书记载的类似的匈奴名有“浑都海”、“浑都帖木儿”,而姓“施屠”而名“浑都”者却是绝无仅有,而匈奴习俗为“有名不讳,而无姓字”,[6]因此,姓“施屠”而名“浑都”之说实不可信。再次,即使燕王卢绾早有反意而与匈奴暗中往来,任命一位匈奴充当“御史大夫”也太露骨,与他含蓄不露,隐忍韬晦的一贯表现有所不符。

清道光年间,昌平州人王萱龄撰“军都考”,称:“军都”乃“薰鬻”两字之音转,“浑”、“薰”、“军”三字之古音相同,“鬻”与“都”两字之古音亦同,故“军都”实为“薰鬻”;“薰鬻本居于此州,即徙域,而军都之名不去也。”[7]王萱龄说得再明白不过:“军都”即“薰鬻”,昌平曾为“薰鬻”故地,地名来自汉族对原住民的称谓,音读变异,“薰鬻”、“军都”、“浑都”成为交替互用的同义、同音词。王萱龄专攻古人名字训诂,传世之作有《周秦名字解故》,“军都”、“浑都”和“薰鬻”的名称辨析充分显示了他厚积薄发的学术功力。可以给王萱龄上述观点再增加一点分量的事实,就是昌平“黄土山”的来历:1409年,明成祖择地造陵,“得吉于昌平县东黄土山,车驾临视,遂封其为天寿山”;[8]在此之前,昌平城(今昌平旧县村所在地)北面的群山统称为“黄土山”。麻兆庆认为,“黄土”疑为“浑都”之转音。[9]

“薰鬻”乃汉人对于匈奴的蔑称,史籍亦称“荤粥”、“熏粥”,皆同一外来名词的不同音译而已。“匈奴地南接燕赵……夏曰薰鬻,殷曰鬼方,周曰猃狁,汉曰匈奴。”[10]汉朝皇帝一方面北迁匈奴,另一方面,又把“归顺”天朝的异族、罪人和奴隶迁徙或就地安置到长城内外,由他们充当第一道血肉长城,抵挡匈奴的入侵,名曰“实边”。[11]在汉代,昌平及其所属的上谷郡就是这样一块“实边”之地:汉武帝子燕王刘旦徙匈奴于“北州”,军都(薰鬻、浑都)之名或由此而来。[12]县名、地名与移民“实边”和“怀柔远夷”的国策相关,历代不乏佐证,与军都城相邻的“怀柔”、 “顺义”,其名称由来也是依循同一路径。“怀柔之名,见于始者,……突地稽率八部胜兵数千人,自扶余城西北举落内附,置顺州以处之,统一县,曰怀柔。”[13]顺义在汉代为“狐奴县”(亦称“胡奴”),在隋属“怀柔”县,在唐开元、天宝年间,先后为“归化郡”、“归顺州”,附唐的契丹部落多安置此地。[14]可见,在长城内外移民“实边”和安置归化的北方诸族,同化异族和“以夷制夷”同举并重,这是汉、唐两代相沿不变的国策;州、县命名蕴涵反映国策的意义,也是再自然不过的,因为,命名者就是国策的制定者。

如今,昌平至少有三处遗址被视为汉代军都古城:一为马池口镇土城村,[15]一为兴寿镇的东新城村、西新城村,[16]一为沙河镇之上东郭、下东郭村。[17]然而,究竟是军都县以山为名,还是军都山以县为名?亦是见仁见智。《西关志》称:“(居庸)关东南二十里有高山。汉于山下设军都县以屯兵,即今昌平旧城。因以军都名山,亦以名关。”[18]从前后文看,似乎是说,先有军都县之名,后有军都山之名。《西关志》成书的时间是明嘉靖戊申年(公元1608年),当时所称“今昌平旧城”乃“白浮图城”(即:今旧县村);元初设昌平县治于白浮图城,明景泰元年(1450年)昌平县治从白浮图城迁移到永安城(即:今昌平卫星城),因此,把白浮图城说成汉军都故城,实属信口开河。《西关志》的作者王士翘官至“巡安直隶检察御史”,官场中人,没有时间考据,却又要著书立说以扬名,错谬常常在所难免。从明《永乐大典》抄录成书的《光绪顺天府志》称:“县名军都,取山名也”,似乎是说,先有军都山,后有军都县。[19]其实,究竟是以山名县,还是以县名山,任何一种推论都无从证明,如果就事论事,恐怕永远也不会有可信的答案。但是,如果“军都”就是“薰鬻”,那么,山名或县名就是一脉同宗,两者孰先孰后,山以县名或县以山名也就都变得无关紧要了。

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,昌平一带就是汉与匈奴之间不断爆发征战的边疆地区。“黄帝……北逐荤粥”;[20]“昌平为古上谷地,……黄帝逐薰鬻北遁,始入中国之幅员”。[21]有汉一代,汉与匈奴在上谷连年激战,汉武帝的大将军卫青曾经兵发上谷,西进北上;匈奴骑兵也曾经大举南下,横扫中原。在汉朝最强盛的时候,匈奴的攻势一度受到遏制,即便如此,汉也放弃了上谷的部分地区(斗辟县以北地区),并且屡次借助“和亲”而求得短暂的太平。后元二年(前162年),汉文帝曾遣使告匈奴:“长城以北引弓之国,受命单于;长城以内冠带之室,朕亦制之。”[22]当时,以长城为界,“匈奴无入塞,汉无出塞”,就是和平共处的理想境界了,而军都县正是位于长城以南的边陲重镇,无数次地见证了实现和平共处的艰难历程。如果我们聚焦汉族与其他民族在中国北方数千年此消彼长的历史,超越古籍的文义解释,“军都”之名的来历也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之内了。

 


[1]“武帝元封元年,置居庸、昌平、军都三县。”见:(明)刘效祖,《四镇三关志》(《四库禁毁书丛刊》第10册,重印万历丙子刻本),页10-44。

[2](清) 缪荃孙、刘万源等,《光绪昌平州志. 土地记》称:汉高帝设军都、昌平两县,北京古籍出版社(1989),页48。

[3](汉)司马迁,新校本史记/世家/卷五十七/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。

[4]《新校本史记/世家/卷五十七/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》收集了以下诠释:“《史记索隐》:‘施,名也 。屠,灭之也。’《地理志》‘浑都县属上谷。一云, 御史大夫姓施屠,名浑都。’《正义括地志》云:‘幽州,昌平县,本汉浑都县。’”此外,《新校本汉书/张陈王周传第十/周勃》亦标点为“御史大夫施屠浑都”。《奇姓通》(明夏树芳,载:丛书集成新编,246册)卷十一亦以“施屠浑都”为“奇姓”。

[5](清)麻兆庆着,姜纬堂校理,《昌平外志校理》,北京燕山出版社(1990),页99。

[6](汉)司马迁,同前注3,列传第五十,匈奴列传。

[7]  转引自:麻兆庆,同前注5,页212。王萱龄的《昌平志稿》已散佚,《昌平外志》对该书的征引诠释,现已成为该书唯一的遗存。

[8]明实录/太宗实录,永乐七年五月己卯。

[9]“明陵之天寿山……旧名黄土山,似军都山之讹。”引自:麻兆庆,同前注5,页212。

[10]  新校本晋书/列传第六十七/四夷/北狄/匈奴。

[11]晁错上书汉文帝,言移民实边之事,曰:“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,其众数千,饮食长技与匈奴同,可赐之坚甲絮衣,劲弓利矢,益以边郡之良骑。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,以陛下之明约将之。”“先为室屋,具田器,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;不足,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;不足,乃募民之欲往者。”“上从其言,募民徙塞下。”引自:汉书/卷四九/列传第一九/爰盎  晁错

[12]“燕剌王旦赐策曰 :……薰鬻氏虐老兽心, 以奸巧边甿。朕命将率,徂征厥罪。……薰鬻徙域,北州以妥。”新校本汉书/列传/卷六十三/武五子传第三十三/燕剌王刘旦。

[13]《康熙怀柔新志》,中国方志丛书第132号(民国24年重印),页23。

[14]《民国顺义县志》,中国方志丛书第128号(民国22年印),页46。

[15]《昌平百科全书》,“军都故城条”、“双塔水闸遗址条”,解放军出版社(2003);《光绪昌平州志》称,军都故城为“双塔故城,今之故城村也”,同前注2,页53。

[16]“(明顾炎武)《昌平山水记》曰:‘今州东南四十里有军都村,亦曰故县址’。又曰:‘军都县故城在顺义县西三十里’。以州东、县西里书考之,新城村其是也。”引自:麻兆庆,同前注7,页20。“顺义公廨记,西汉军都废城在州西三十里义店北新斠。义店东距顺义三十里,西北去昌平四十余里。村北四里许,有地方里,四面高岗,中杂有砾,南方有村,曰古城。”《顺义县志》,同前注12,页43。

[17] 刘毅然,昌平故城今何在,《昌平文史资料(第二辑)》,页174-175。

[18](明)王士翘,《西关志》,北京古籍出版社(1990),页8-9。

[19](清缪荃孙),《顺天府志》,卷十四,昌平县,北京大学出版社(1982年重印)。

[20](汉)司马迁,同注6,五帝本紀第一/黃帝。

[21](明)刘效祖,同前注1,页64。

[22](汉)司马迁,同注6。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方流芳

方流芳

93篇文章 5年前更新

法学教授、中政大中欧法学院创始院长(2008-2012)、中政大法律硕士学院创始院长(2005-2009) 新浪微博:http://weibo.com/fangliufang

文章